作者:賀桂芬 出處:天下雜誌 458期 2010/10
金融海嘯以來,台灣的失業人口出現結構性轉變。一方面,大量高學歷者和中年人,加入長期失業行列;另方面,企業界卻大嘆人才空前難找。人才供需,顯然出了大問題。
黃蓉和郭靖,是金庸小說裡個性最鮮明、反差最大的一對夫婦:郭靖敦厚秉直,黃蓉古靈精怪。夫妻倆大半生,都耗在襄陽守城上。楊過曾問郭靖,襄陽守得住嗎?郭靖答以襄陽最了不起的人物是諸葛亮,他的才略,「我們粗人也懂不了,」只能學他的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
日本經營之聖、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,在新書《稻盛和夫工作法》中,將人分成自燃、可燃和不可燃三種。「可燃人」靠近火就會燃燒;「不可燃人」即使靠近火也不會燃燒;「自燃人」則不需借助外力,自己就可以熊熊燃燒。
稻盛和夫自己,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自燃人。初出社會,他被指派研究新的陶瓷材料。沒有文獻,沒有研究設備,沒有前人。而他自己,別說新陶瓷,舊陶瓷他也一竅不通,惟一能依恃的,只有「熱情投入、殫心竭慮」的精神。
稻盛和夫個性像小孩,有新發現、新收穫,他常喜不自勝,腳底像裝了彈簧,鬼叫鬼跳,被他的助理瞪斥「不像男人!」而正是這種熱情和投入的精神,為稻盛譜出一頁又一頁絢爛的事業篇章。
連日航破產,稻盛也是日本政府惟一想得到的救兵。儘管成敗未定,但頭號自燃人稻盛和夫不會沒有作為。
可燃郭靖 vs.自燃黃蓉
套在郭、黃二人身上,「郭靖可燃,沒有自燃人黃蓉的引燃、助燃,襄陽城守不了三十年,」最早投入台灣產學合作,專為企業進行長期策略、和人才規劃,清大化工所教授張榮語說。
反觀台灣,企業界大嘆人才難尋,失業率卻居高不下,台灣的人才供需,顯然出了問題。
「企業主和人資長聚在一起,最常說的話,就是你有沒有好的人可以介紹給我?」人資協會理事長、匯豐商銀資深副總裁陶尊芷,道出台灣企業界的共同心聲,「好的人才真的很缺很缺。」
國際機構研究台灣投資環境,不利因素的最大公約數,也都是「人才奇缺」。缺的,不是專業能力,而是國際化的經歷,全球化的思維,以及「自燃力」。
台達電集團的旺能光電總經理袁明來,指出過去企業求才,大多是有特定、明確的學經歷條件,「以前找的是專才,比方機械設計、線路設計,有點經驗,大概就可以了。現在,這些都已經變成最基本的條件,專業之外,我們希望他能夠懂外語,能積極主動、隨時調整、舉一反三、溝通協調和團隊合作,」袁明來指出,「因為產業變化實在太快,企業的方向、目標、策略都是浮動的,必須經常修正。如果員工沒有上述能力,根本沒法快速改變。」
「同一個公司,不年的年代,即使是對最基層的同仁,要求已經有很大的不同,」陶尊芷拿出匯豐商銀過去和現在對每一個層級的員工職能要求,「以前,我們要求基層同仁要有專業知識、適應力、責任感、溝通能力和工作效率。現在,最基層的人也必須要有駕馭能力、企圖心、自我驅策、機動彈性和思慮周延的決策能力。不能再等老闆撥一個算盤珠子,你才動一下。」
超越主管期望與職務要求
巫奇昌原本是藥品代理公司的小業務,在藥品界,手握處方用藥決策大權的各科主任醫師,和藥商之間的關係「說好聽點像主僕,幫醫生接小孩、送便當、繳水電費,什麼都做,」巫奇昌形容。沒有經驗,沒有醫藥背景,頭六個月拜訪醫生,天天上演枯坐久等戲碼。
台灣某種盛行的疾病專用藥市場,由兩家外商藥廠寡佔,競爭對手市佔率八成,巫奇昌公司代理的藥劑佔兩成。「除非主僕變朋友,否則局面不可能扭轉,」他苦思。
巫奇昌從小最在行的就是考試。「我就想,醫師升遷也需要考試,尤其是走管理職的醫師,很多都需要念EMBA鍍金。」因此,他想出兩招。第一招,當醫生的家教,幫醫生整理、複習,考EMBA。第二招,週末為醫生家屬舉辦採果踏青等親子活動。這兩招果然奏效,接下來的四年,局勢翻轉,「我變八成,對手變兩成,」對手的總經理因此下台,而他自己,從小業務變成總經理。「醫生不會轉業,一旦變好朋友,就是終生客戶,」巫奇昌「自燃」的力量,讓他扭轉乾坤,築起牢不可破的城池。
陶尊芷指出,環境變了,但很多人沒有察覺,以致於很多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,工作中的人難以適應,失業了的人回不了職場。
「以前我的秘書,安靜得常常好多天跟我講不到一句話。有一天,為了製造機會讓她跟大家講話,我跟她說請全公司喝咖啡,結果她安安靜靜的拿單子給大家填,大家也不知道為什麼有咖啡喝。這樣的員工過去是很好的員工,但現在不是了,」一家跨國集團台灣區總經理莊玲玉說,「我現在的秘書,每次出國開會,她都會幫我把出門第一分鐘開始,到最後一分鐘所需要的資訊,包括地圖、聯絡人電話姓名、飯店附近食衣住行,全都按照時間排好、標記好。別人都很羡慕我。」
不須主管交代,做事超越主管期望,想的、做的不只是職位上的事。你是黃蓉,還是郭靖?
BOX
欠缺國際化能力 台灣人才的「封閉」危機
態度之外,台灣人才國際化的能力也讓企業憂心忡忡。
友達人資策略協理古秀華,剛剛才隨經濟部攬才團到矽谷求才回來。但結果顯然讓人失望。「矽谷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還是很多,但是我們在矽谷的人才已經斷層,三十到四十歲這一層已經沒有了。」
除了自燃態度之外,古秀華看到台灣的人才供應的四大轉變,亟需從個人到企業、政府積極面對:
一、國內大學、研究所太容易念,大部份學生沒有國際化思維和能力。
二、留學生減少。
三、外國人到台灣的誘因比以前更低。
四、現在年輕人找工作,主要已經不是為了脫貧和財務誘因,他們要的是無彊界的互動和舞台,但很多企業留才的環境沒有跟著改變。
「像香港和美國,全世界的人都跑去,歐洲人也在歐洲跑來跑去。台灣的人被一直被這個島給保護著,結果別人進不來,我們的人也出不去。」
人稱「人資界教母」,陶尊芷長年在人資界,也觀察到台灣的人才供應正面臨多年來最嚴重的「封閉」危機,「我們的人國際化愈來愈差,外商公司全都卡在人很難找。」
- Oct 23 Sat 2010 14:50
[轉文]企業人才新趨勢 尋找自燃人(天下雜誌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