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日本 宮崎駿、掃廁所 都是好教材 天下雜誌第435期 2009-11-18  文/張漢宜

處於叛逆期、對前途感到迷惘的青少年,該如何讓他們懂得愛自己、愛別人、愛大自然、愛世界?日本,從掃廁所開始。


 怎麼跟孩子談生命教育?看看宮崎駿的動畫就知道。



 宮崎駿的作品,往往隱含生命教育的意義,以不說教的方式,讓孩子懂得愛人、疼惜大自然。

 例如,《崖上的波妞》中,小男孩宗介在海邊發現還是小金魚形態的波妞,承諾要照顧她、保護她。《龍貓》裡的小月,牽掛著住院的媽媽,還得幫爸爸照顧妹妹小梅,而擁有童心才看得到的龍貓出現,讓這對小姐妹領略到天地的神奇奧妙,以及對大自然的尊敬。

 喜歡小孩的宮崎駿,將生命教育融入自己的作品,也將這樣的理念傳達給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團隊。在會議室裡,擺著滿滿的兒童文學,只要宮崎駿說什麼書好看,員工也都會跟著看,將愛護孩子的心意,透過動畫來傳達,讓孩子們也懂得愛自己、愛別人、愛大自然、愛這個美好的世界。


 從掃廁所學同理心


 那麼,處於叛逆期、對前途感到迷惘的青少年,該如何讓他們學習尊重與同理心?


 從掃廁所開始。


 日本「掃除道」,是汽車零件公司皇帽(Yellow Hat)創辦人鍵山秀三郎所發起的一套「從打掃廁所中,學習管理哲學」的理念。這也是統一超商董事長徐重仁連續七年發動企業掃廁所運動的源起。

 看似簡單的掃除,尤其是打掃一般人認為骯髒難聞、最不願意碰的廁所,其實可以發展出有邏輯、有方法、有組織力與行動力的「清掃哲學」。其中的關鍵精神,就是「凡事徹底」、「感恩惜福」。

 前東京副知事竹花豐在擔任廣島警察本部部長時,就曾透過掃廁所來感化飆車族。當時,廣島的飆車族非常囂張,嚴重威脅治安,即使被捕,釋放後依然故我,甚至變本加厲。竹花豐認為,這些飆車的孩子走上岔路,大人應該及時拉回,而不是放棄他們,或認為「關起來就好」。因為,這些迷惘的青少年只是想要得到團體認同感,希望別人注意到他們的存在。


 竹花豐從鍵山秀三郎的「掃除道」得到啟發。他誘導飆車族思考自己能為社會做些什麼,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,並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。於是,他帶領這群青少年一起打掃公共廁所。有人半途落跑、有人應付了事,但也有許多飆車族本來有點厭惡掃廁所,後來卻愈做愈起勁。他們說:「不知為什麼,就是不想輸給別人,希望把自己負責的馬桶掃得比別人更乾淨!」結果,推動飆車族掃廁所之後,廣島犯罪率三年內降低三七%。

 這樣的「掃除道」,讓青少年從中理解並體會清潔人員的辛苦,尊重看似卑微、卻具有意義的工作,進而培養同理心。這是一種在課本之外、身體力行的生命教育。


 五感與心靈的距離


 日本文部科學省(教育部)以「活出生命力」定調,推行生命教育政策。包括三大主軸:「健康的身體」、「富有人性」、「確實的學力」。並邀請心理學家兼作家河合隼雄領銜編纂《心靈筆記本》道德教育教材,廣發給各中小學。

 主要做法包括:一、以閱讀培養孩子的理性與感性,並豐富想像力與創造力。二、對電視、網路、電玩等可能傳遞性與暴力的媒介,妥善防治與管理。三、學校之間在生命教育方面互相合作。四、設置「心靈導師」,培訓相關師資。五、各縣市指定「體驗活動促進社區及促進學校」,讓學生實際體驗各種生命經驗,例如讓城市的孩子到農漁村體驗山林海洋之美。

 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讓孩子從實際體驗去學習生命教育。這也正是日本生命教育研究會會長近藤卓所主張的「五感教學法」。

 近藤卓認為,五官的感覺是達到心靈觸動最直接、最近的距離。例如,孩子感受母親的愛,包括透過「視覺」記住媽媽的笑顏,以「嗅覺」呼吸媽媽的味道,以「聽覺」記住媽媽的聲音,以「觸覺」感受媽媽的撫慰,以「味覺」將媽媽做的菜烙印成心中永恆的美味。這些透過五官的感知,讓孩子產生心靈的觸動,對事物的感受更敏銳,懂得以不同的方式去認知這個世界。


 此外,「共感」也是生命教育的另一關鍵。無論是正面的情緒(喜悅、興奮、快樂)或是負面的情緒(不安、憤怒、哀傷),甚至面臨絕望、死亡等經驗,都應該與孩子共享、共感這些情緒。透過跟家人、朋友擁有共同情感的經驗,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是孤零零一個人,有助於孩子接納自己現在的樣子,並能夠去體貼別人的感受。

 生命教育是一項不能只靠課堂上講課來教授的課程。日本透過生動的教材、實際的體驗,讓學生在感知中學習生命的價值與真義,值得參考。


 豬小P的九百天生命教育


(這一部我有看過,滿特別的!是妻夫木聰主演的)


 日本二○○八年出現引起矚目與討論的電影《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》。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,一個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的故事。

 真實故事發生的場景,在大阪一所小學。導師黑田恭史把一隻剛出生兩個月的小豬帶到三年級的班上,向全班宣布:「我們一起來養這隻豬,三年後畢業,大家一起吃掉牠!」學生們覺得很有趣,把這隻小豬取名為「小P」。

 學生們排班負責蒐集廚餘餵食小豬、清掃豬圈、幫小豬洗澡。小豬的房子破了,有的捐出撲滿,有的整理家裡的廢棄物拿去回收,把募集到的款項拿去購買木材,在大人的指導下幫小豬蓋新家。

 當小朋友升上六年級,小P已經成為超過三百公斤的大胖豬。學生們再一個月就要畢業,小P該怎麼辦?

 老師提出幾個方案:一、由三年級的學弟妹繼續養,二、送到農場幫忙養,三、賣到肉品中心,四、全班一起吃掉牠。

 學生們開始辯論。老師在一旁靜靜聽,不介入,讓學生盡情抒發:

 「吃一般豬的話沒有問題,但若是小P的肉,會吃不下去,畢竟牠是陪著我們度過了三年的朋友。」

 「交給三年級學弟妹繼續養,只是把現在的困擾丟給別人,將來他們一樣會面臨痛苦抉擇。」

 「人本來就是要吃掉其他生物才能維持生命,小P總有一天會死掉,讓牠成為其他生命的養分,是紀念牠最好的方式。」

 甚至有學生提出一項思考:「小P是活生生的生命,誰有權利決定牠的生命該何時終止?」

 過程中,許多學生開始掉眼淚。既然學弟妹不可能幫忙養,自己又吃不下去,於是他們決定:「既然是我們自己開始養豬的,就要由我們自己決定如何讓這件事結束。」

 最後,老師將全體學生集合到小P的小屋前,告訴小P,他們決定將牠送到肉品中心。那天,肉品中心派車來載豬,全班同學來見小P最後一面,許多人泣不成聲。車子開走時,學生們一邊追著車,一邊揮淚向小P告別。

 這個事件被拍成紀錄片,引起廣泛的討論與回響。有人認為這樣做對孩子太殘忍,有人認為這是一堂課本學不到的生命教育課程。

 後來,這部紀錄片真的成為教材,並且放映給未來將成為老師的師範學院學生看。他們怎麼想?

 這些未來的老師說:「我覺得當時那位老師似乎想透過小豬這件事,告訴孩子一些暗示。」、「老師陪著學生一起為豬的事煩惱,一起思考解決方法,而不只是高高在上教課本的東西,是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的事。」

 另外,當年飼養小P的學生,如今都已成年,有的已為人父母。回首往事,他們怎麼看?會讓自己的孩子也接受這樣的生命教育嗎?

 二十五歲的畠田健二說,「當時的心情很複雜,這是一般教科書學不到的一堂課。」

 已經當了媽媽的坂上郁子表示,如果有機會,她會讓自己的孩子也體驗這樣的生命教育。「小P那件事,對於生命有多麼重要的意義,當時年紀小,可能還不太了解;但隨著年紀增長與教育過程,就會漸漸理解其中的意義。而且要親身經歷才能深刻體會。」


END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【奎爾薩斯和霾】 的頭像
    【奎爾薩斯和霾】

    【罌粟香。春暮花殘的荼蘼】

    【奎爾薩斯和霾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